加強經濟政策的系統性與協調性
2020-09-02 17:04:53
日前,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召開第三次會議,分析當前經濟金融形勢。會議強調,做好當前金融工作,必須保持戰略定力,堅持穩中求進總基調,遵循既定方針,抓住關鍵問題推進工作。
此次會議要求在宏觀大局的變化中把握好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,充分考慮經濟金融形勢和外部環境的新變化,做好預調微調,但也要把握好力度。
自年初以來,國內外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,中美貿易摩擦的不確定性也影響了國內金融市場,改變了宏觀環境的穩定性。為了應對新變化,需要對既定的一些政策進行預調微調,以穩定市場情緒與預期,緩沖環境變化帶來的影響。但是,就像此次會議提到的,預調微調要把握好度,保持戰略定力。
當前,在結構性去杠桿的大背景下,如果貿然放水刺激經濟,會加大市場的悲觀情緒,因為大幅放水會給市場一種“危機降臨”的暗示,同時,就長期而言,放水會產生更加惡劣的后果。
除了保持戰略定力,不能過于慌張過度反應之外,最重要的是,面對一個不確定性的環境,為了維持宏觀穩定性,必須在制定政策時強調協調性與系統性。如果不加以協調,一些從局部看是正確的決策,由于結構性因素的存在,可能引起系統的不穩定性,甚至會強化結構失衡,制造新的風險。
尤其要考慮的是,我們是一個轉型經濟體,有很強的結構性挑戰,又遇到一些周期性問題,同時面臨外部的不確定性。因此,我們主要的挑戰是內部的,是結構性的,外部的不確定性會帶來一些有限的沖擊,但主要是影響預期,從而讓國內結構性問題更復雜,局勢更敏感。這要求在宏觀層面制定系統性的方案,在微觀層面要更加細致與精準,做到宏觀與微觀的協調一致,避免政策失誤為市場雪上加霜。
德國在1980年代與日本一起貨幣升值,但避免了日本式泡沫經濟風險;后來又躲過了美國次貸危機與歐洲債務危機。德國總是成為“例外”,值得我們學習。德國政策制定與改革方案的特點首先是穩健與謹慎,其次是注重系統性、協調性以及前瞻性。
比如,讓德國躲過10年前次貸危機沖擊的一個主要原因,是20年前德國時任總理施羅德制定的“2010年議程”,改革計劃幾乎涵蓋了社會經濟各個方面。在降低稅率、勞動力市場和福利制度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性改革,增強了德國經濟的競爭力,審慎的財政政策與貨幣政策讓德國避免了“泡沫”。在德國人看來,通過赤字財政刺激需求只會導致未來新的不平衡不穩定。
中國改革需要一個系統性的方案,現在盡管有了新的發展理念與發展目標,但經濟政策主要是適應性的。現在,外部的不確定性是短期的變化,需要著力解決的是長期積累的結構性問題。穩健中性的貨幣政策是為了解決結構性問題,微調預調則是應對短期變化。
此次會議也提出,“加大政策支持和部門協調,特別要加強金融部門與財政、發展改革部門的協調配合,加大政策精準支持力度,更好促進實體經濟發展”。從最近國常會回應社保征管、創投稅負等社會關切的問題看,政策協調性正在加強。應該進一步為企業有效減負,消除減負同時企業負擔更重這種自相矛盾的現象,強化政府信用。
協調性可以處理短期問題,但起決定性作用的,還是頂層設計的系統性。目前,中國有了新的發展理念,同時制定了高質量發展的目標,而且正在建立現代化經濟體系。
具體到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,十八屆三中全會已經提出一系列的改革目標。因此,在穩中求進的總基調之下,要增強短期政策的協調性,更要完善改革的系統性與可執行性。
文章來源:21世紀經濟報道




